市财政局圆满完成2020年度招商引资任务 市规划自然资源委门头沟分局积极完成大峪化工厂棚户区改造及环境整治项目核实权属工作 集团公司党建考核检查组到公司开展考核检查(组图) 三门峡市召开住房城乡建设工作会议 英山2000余万元资金助困难群众越冬 四川省农田水利局召开2020年度党支部书记抓党建述职评议大会 采矿许可证注销公告(采销〔2021〕(万盛)0001号) 凉山州委常委、副州长毛永天到凉山州国投实业有限责任公司参股企业开展工作调研 焦作市市管市政设施日常维修抢修工程招标采购代理机构遴选公告 综合司积极推进经济景气分析相关方法不断完善 农投集团陈海坚获“全国敬老爱老助老模范人物”称号 公司召开2020年度经济活动(成本)分析会 温资规许字[2020]第0045号 “六型品牌”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 十五冶金建设集团有限公司2020年市场开发再创新高 郑州商品交易所上市花生期货助力乡村振兴 公司纪委召开2021年第一次纪委全委会 一图读懂2021年海南省政府工作报告 集团公司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张文杰一行慰问公司职工 陈巴尔虎旗多措并举推动节水型社会建设向纵深开展
保存成功
  • 厦门市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

    厦门市发改委 2023-02-01
    微信查看
    微信扫一扫
    收藏 查看原文

 

——202314日在厦门市第十六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次会议上

厦门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各位代表:

受市政府委托,现将厦门市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提请市十六届人大第二次会议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2,我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迎接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为主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尤其是来闽考察重要讲话和致厦门经济特区建设40周年贺信重要精神,按照党中央“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重要要求,着力提高效、提升效能、提增效益,坚持应急和谋远相结合,积极克服国内外各种超预期不利因素影响,着力稳主体、稳信心、促服务、促改革,经济社会实现平稳健康发展。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4.4%,增速居全国15个同类城市前列,经济总量在15个同类城市排名进一步提升

(一)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经济运行态势更加稳固

1.经济运行韧性增强。二三产协同发力,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长5.4%,批发零售业销售额、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分别增长21.8%、11.3%。质量效益稳步提升,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口径增长6.6%,增速排名15个同类城市前列,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稳定增长。实施市场主体培育工程,新增商事主体17.2万户。

2.政策服务扎实有效。全面落实国家、省各项稳增长政策措施,先后出台轮稳增长政策,累计释放政策红利400亿元,惠及市场主体约60万户次。创新“财政政策+金融工具”扶持方式,撬动超500亿元金融资金帮扶实体企业,做法获国务院办公厅通报表扬。推行政策“免申即享”,上线“免申即享”政策项目120项。深入开展“益企服务”专项行动,推进“千名干部下千企”,开展企业服务1800余

3.疫情防控精准高效。严格落实国家、省防控要求,加强社会面精准防控,及时高效处置多起本土疫情,以最小代价取得最大防控成效。严格入境人员健康管理,建成投用高崎国际健康驿站。

(二)加强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投资拉动作用更加凸显

1.投支撑作用显著。固定资产投资全年10.2%,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投资结构持续优化,工业投资、基础设施投资分别增长28%、19.9%,占固投规模比重同比分别提高3.22.6个百分点。重大片区“主力军”作用加强,市级重大片区指挥部优化整合为10个,制定重大片区统筹推进五项工作机制、重大片区投资平衡机制,重大片区完成投资额在全市固投规模中的比重9成。

2.项目攻坚强力推进。建立项目全生命周期推进机制,项目工作全流程提速。实施“项目策划百日攻坚行动”,按照高于上年实际投资额3倍目标,策划生成项目1020个、总投资6162.8亿元。新开工入库项目总投资4399.9亿元,同比增长48.9%,天马8.6代线等3个投资超百亿元项目开工建设,翔安大桥正式通车。127个省重点项目投资完成率居全省前列,470个市重点项目提前3个月完成年度投资计划

3.投融资改革成效明显。出台城市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建立市场化运作、多元化筹资的投融资体制,全年累计筹资超1300亿元。策划形成安居集团等8个REITs项目、湖里区停车场等18个PPP项目和湿地公园等3个TOD项目,其中安居集团项目成为全国首批保障性租赁住房REITs项目。设立城市建设投资基金,首期规模200亿元。争取中央补助资金91.4亿元,获批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资金、制造业中长期贷款、设备更新贴息贷款等718.7亿元。

(三)加快创新驱动和产业升级,现代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

1.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大力实施科技创新引领工程,R&D经费投入强度预计达3.2%,净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超80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4家、制造业单项冠军4家。入选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示范城市,新增专利授权3.47万件。厦门科学城建设全面开,Ι号孵化器加快建设,引进中关村大学科技园联盟成果转化基地等创新平台。启动实施海洋负排放国际大科学计划,嘉庚创新实验室孵化14家创新型企业,翔安创新实验室研发的鼻喷流感病毒载体新冠肺炎疫苗获批在国内紧急使用。新增大博科技研发中心等11家新型研发机构。全面推进新时代人才强市战略,新引进国际化人才2700余人,新认定高层次人才1819名,吸引7万余名大学毕业生来厦就业创业。

2.产业转型升级成效显著。系统梳理构建动能持续、梯次发展“4+4+6”现代产业体系,全市产业发展规划和方向更加明晰。实施先进制造业倍增计划,电子信息和机械装备支柱产业集群产值增长3.8。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培育和火炬高新区双创示范基地建设分别获国务院办公厅督查激励。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42.2%,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分别增长40.7%和16.4%,厦门生物医药港综合竞争力跻身全国前十,全年新增中创新航、厦钨新能源、万泰沧海3家产值百亿企业。新增上市企业10家,境内上市公司实现直接融资310.5亿元,为2021年的1.7倍。数字经济规模4500亿元,开通运营省内首条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每万人拥有5G基站数居全省首位。文旅经济持续复苏,集美新城核心区获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金鸡百花电影节成功举办,海上世界商业综合体开业。海洋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32%。

3.招商引资全面发力。实施招商引资再提质行动,办企业家大会、校友经济发展大会等大型招商活动,创新重大招商引资项目评审及决策等机制,新增签约项目935个,新增落地项目1036实际使用外资22.1亿美元,规模居全省首位。大力开展央企招商,与华润中交、中铁建、安能等央企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安捷利美维、华润喜力啤酒中兵财富总部等高能级项目落地。

)推进城市均衡协调发展,城市功能品质更加完善

1.跨岛发展纵深推进。岛内大提升加速推进,推动钟宅、中山路、湖滨等重点片区有机更新,推进后浦社等城中村改造提升,改造岛内老旧小区4万户,字节跳动、厦门国际银行等总部项目加快建设岛外新城片区加快环湾成势,马銮湾新城“两湾+四岛”水陆新界域形态渐显,南岸中心绿轴公园全面开工;同安新城公共配套持续完善,官浔中学、环东海域医院等主体工程完工;翔安新城积极推动东体中轴商务区成片综合开发,新体育中心、新会展中心加速建设;同翔高新城天马6代柔性AMOLED、中创新航三期、海辰新能源等重大产业项目建设取得积极进展;集美新城配套设施持续升级,市青少年足球训练中心训练场主体结构完工。

2.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厦门新机场航站楼展开施工,飞行区及配套工程初步设计获国家和省联合批复。东渡港区0#-4#泊位改建工程建成投用,海润码头全智能化项目试投产,海沧疏港通道建成通车。轨道3号线南延段、6号线(集同段)开工建设,开展轨道交通新一轮线路规划和三期建规编制报批。福厦高铁厦门段铺轨贯通,翔安大桥成功合龙。西水东调高、低线水源连通工程建成通水,新建改造供水管道45.1公里、天然气管道86.9公里、综合管廊13公里。

3.乡村振兴稳步实施。都市现代农业产业集群营业收入增长6.4%。建成高标准农田4000亩,新培育4个“一村一品”市级专业村。象屿集团等4家企业入选中国农业产业化龙头500强,澳头社区获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灌口镇获省全域生态旅游小镇。打造69个乡村振兴试点示范村和18条乡村振兴动线,培育3个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总量保持全省首位。

4.区域协同步伐加快。闽西南协同发展区建设深入推进海沧区漳州台商投资区、翔安区南安市毗邻区加快融合发展,厦漳泉城市联盟高速石井段建成通车,轨道6号线漳州(角美)延伸段加快建设,海沧医院与龙池医院合作成立医联体。33个涉厦闽西南协同发展区重大项目完成投资169.6亿元4个经济合作区新签约项目61个、总投资331.2亿元。拓展与内陆城市区域合作,与绵阳市签订全面战略合作协议。深化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成功开展“厦门马拉松”牵手“天山马拉松”活动。

(五)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发展动力活力更加强劲

1.重点领域改革力度加大。加快高质量发展引领示范区建设,承接省级下放审批事项211项。全面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主体任务,21家市属国企优化整合为16家,市属国企资产总额营业收入分别增长28.8%和14.8%。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出“一件事”集成套餐338项、“免证办”515项、“秒批秒办”154项,“e政务”自助服务跨省通办覆盖10省41地市。获批全国第三批数字人民币试点城市,绿色债券发行实现零突破。构建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象屿保税区成为全国首个零碳排放综合保税区。深化医保支付方式国家示范点建设,按病种分值付费改革交叉评估成绩全国第一。

2.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持续提升。全面实施《厦门经济特区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出台全国首创条款11项、全国领先条款10项。出台实施数字化营商环境提升方案,开展首届“营商环境日”系列活动,全省营商环境数字化监测督导排名第一。海丝中央法务区加快建设,新引进法务、泛法务机构91家。城市信用状况监测指数排名全国第,率先在全国实行“平台+信用+金融”的信用就医模式,已推广覆盖5家医累计使用2.6人次。

3.自贸试验区建设持续突破。推出145项重点创新试验任务,新增全国首创举措15项、全省推广厦门经验10项。海沧港综保区一期获海关总署验收批复,象屿保税区综合质量效益全国第一。跨境电商综试区评估综合排名位列第一档连续两年获国家文化出口基地综合功能区第一名,航空维修营收同比增长35.7%

4.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升。推动外贸稳定和创新发展工作获国务院督查激励,入选全国首批内外贸一体化试点城市,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恢复一年一办。外贸进出口总额达9225.6亿元,占全省46.5%,跨境电商进出口新型离岸贸易外汇收支结算分别增长43.7%、43.1%。金砖创新基地加快建设,成功举办金砖国家工业互联网与数字制造发展论坛等交流活动,人才培训覆盖41个国家83.5万人次,建成8个新工业革命领域赋能平台,新签约29个合作项目。成功举办第四届“丝路海运”国际合作论坛,“丝路海运”命名航线94条、联盟成员300家,中欧(厦门)班列首发“台湾厦门圣彼得堡”海铁联运线路。

5.两岸融合发展积极推进。成功举办第十四届海峡论坛、两岸企业家峰会年会等活动。新设台资企业数增长3.8%对台贸易出口额增长31.8%。设立大陆首家全国性台商基金,成立大陆首个台企金融服务联盟。厦金通电、通气、通桥项目厦门侧工作进展顺利。落细落实同等待遇,将在厦台胞纳入保障性商品房保障范围,交付使用首个台青金融公寓。

(六)加强民生保障和社会治理,人民群众获得感更加充实

1.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城镇新增就业17.7万人,在厦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落实率达92.6%。稳妥实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增长6.3%、6.3%全省率先落地公益普惠型商业补充医疗保险,推动快递网点从业人员工伤保险全覆盖。特困人员基本生活保障标准居全国前列。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加快完善住房保障体系,新竣工1.18万套保障性住房,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房源8.67万套。

2.公共服务水平持续提升。新增中小学幼儿园学位8万个,思明、湖里入选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先行创建县(区)。川大华西厦门医院试运营,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厦门医院获批国家第三批区域医疗中心试点,6家医院17个学科进入五年总科技量值全国百强榜。获评国家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试点,每千人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2.98个。闽南戏曲中心投用,歌仔戏《侨批》入选全国“五个一工程”奖。新改建近邻运动场358建成开放马銮湾智慧体育公园。

3.环境质量不断改善。全域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空气质量综合指数排名全国前列,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主要流域国省控断面、小流域省控断面水质达标率均达100%,海漂垃圾分布密度全省最低,入海排放口整治经验全国推广。新建改造污水管网260公里,完成正本清源改造189平方公里。建成生物质资源再生一期项目,全市垃圾处理能力提升至5900吨/日。改造新增公园绿地129公顷,建成34个口袋公园,山海健康步道和美桥获国际桥梁工程界最高奖

4.社会治理持续提升。开展五大专项整治提升和三大重点攻坚行动,全力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上线城市大脑1.0版入选公安部网号先导工程(居民身份证电子证照)首批试点城市,建成668个智慧安防小区。深化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建成市应急指挥中心,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向好莲前派出所获评全国模范公安单位,刑事警情数下降4.8%电信网络诈骗立案数、财损数分别下9.5%、19.6%获评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同安工业园区入选省级“园区枫桥”建设示范点,在无物业小区探索“大物业”管理模式。

5.保供稳价扎实有效。出台《厦门经济特区粮食安全保障规定》,以地方立法形式保障粮食安全。市级储备粮规模数超过省核定任务保障全市6个月口粮供应在全国“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考核中蝉联优秀等次。完善重要民生商品价格调控机制,有效应对国际通货膨胀影响,CPI全年上涨1.8%,涨幅位居全国36个大中城市下游。完善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有序推进民生领域价格改革,保持居民用气、景区景点、轨道交通等价格稳定。

各位代表,总的来看,全市经济社会保持平稳健康发展,主要指标运行在合理区间,年初审议通过的主要预期指标中,固定资产投资等8项指标预计可实现年度预期目标,受国际复杂形势、国内疫情和国内外市场需求波动等超预期因素影响,地区生产总值、规上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实际使用外资等4项指标与年度预期目标仍有一定差距,但总体态势与全国全省保持一致,全年经济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4个百分点,成绩殊为不易,值得倍加珍惜。

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相互交织外部环境动荡不安,不确定性不稳定性进一步增加国际权威机构普遍预测2023年世界经济增速将持续放缓,可能会面临低增长、高通胀、强动荡的国际环境。当前我国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持续演变,信心不足是我们当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我市经济外向度高,外部形势变化对我市影响更大,我们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主要有: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产业转型升级任务仍然艰巨,创新能力有待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性有待增强民间投资意愿不强,项目策划储备力度需进一步加大;财政收支“紧平衡”进一步民生保障仍有短板,教育学位不足问题仍然突出,公共卫生体制存在薄弱环节,“一老一小”设施亟需提升。对此,我们将努力通过深化改革和加快高质量发展逐步加以解决。

 


二、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和任务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福建、厦门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特别是致厦门经济特区建设40周年贺信重要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以及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工作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坚持应急和谋远相结合,坚持抢机遇、强优势、挖潜力,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加快打造高质量发展引领示范区,在努力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上,致力于为中国式现代化探索试验、探路先行

根据上述要求,并与“十四五”规划目标保持衔接,建议我市2023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增长5.5%,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5%;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1.5%;实际使用外资增长8%;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保持同步;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左右;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完成节能减排降碳年度目标。

为完成以上目标,建议重点做好八方面工作:

(一)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着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引领工程,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1.高标准建设厦门科学城。健全科学城管理运营机制,成立片区开发建设专班,编制详细规划。布局高端创新资源,推动能源材料、生物制品省创新实验室技术攻关和转化应用,启动建设海洋省创新实验室,争创能源、海洋领域国家实验室福建基地前瞻谋划厦门市大科学装置加快建设科学城Ⅰ号孵化器,筹建Ⅱ号和Ⅲ号孵化器。健全新型研发机构考核评估机制,提升科技投入效益。

2.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实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行动,发挥技术创新基金、研发费用补助等政策激励作用,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规上工业企业研发覆盖面,力争全市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3.4%、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达20件,稳步提高全员劳动生产率。支持天马、时代等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聚焦新型显示、新材料新能源等重点领域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培育一批爆发式成长的创新型企业,净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00家以上

3.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市战略。积极争创国家高水平吸引集聚人才平台,实施“群鹭兴厦”人才计划,优化整合各类人才计划,构建更加积极精准的人才政策体系。创新国际化引才举措,筹建国际化引才联盟,培育一批国际化人才集聚企业。推进“首席科学家扶持项目”,在生物医药等领域培育一批“头雁”人才。深化科技人才评价机制改革,探索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机制。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实施卓越工程师培育工程。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继续实施“55折租房”政策,吸引更多高校毕业生来厦就业创业。

4.优化创新创业创造生态。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深入实施“揭榜挂帅”等制度,探索“科学家+企业家+投资人”的新型研发形态。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综合试点,建设科技创新创业综合服务平台和转化服务中心。推进湖里东部科创园、开元创新社区及生物医药研发创新园等载体建设。推动智能网联汽车、医疗器械检测中心和车路协同高速场景试验等公共检验检测平台建设。发挥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引领作用,营造一流创新创业创造环境。强化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设立中国(厦门)知识产权保护中心。

(二)坚持发展实体经济,着力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

抢抓产业结构调整的窗口期、机遇期,强化市区联动、部门协同,建立产业空间统筹保障机制,加快构建“4+4+6”现代产业体系。

1.巩固支柱产业集群优势。强化数字化智能化赋能,推动电子信息和机械装备产业集群强链补链、集聚发展推进新型显示、集成电路、终端及应用协同发展,加快士兰集科、天马显示等产能释放,推进亿联网络智能产业园竣工投产;推动软硬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厦门元宇宙先导区建设。加强首台政策引导,壮大高端智能装备产业,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加快电力电器等优势产业园落地建设。实施供应链主体倍增计划,加快建设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城市,建成投用新会展中心,培育引进国内外品牌展会项目。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深化金融科技创新监管、数字人民币等试点应用推广,推进小微企业首贷户培育专项行动。

2.加速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新旧动能转换,集中资源加快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海沧生物医药港为核心,重点布局生物药、高端医疗器械等领域,推动大博医疗科技产业园、万泰诊断产品基地等建设,加快形成集群效应。加快完善新能源产业上下游配套,推动厦门时代、厦门新能安一期、中创新航二期、璟鹭新能源等项目加快投达产。围绕稀土材料创新应用、高端电子化学品等新材料领域创新突破,加快金鹭硬质合金二期建设,推动厦顺铝箔等企业扩大产能。加快中国(厦门)智能视听产业基地、影视拍摄基地等聚集区建设,办好金鸡百花电影节、海峡两岸文博会等活动,促进文旅创意产业高质量发展。

3.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新赛道。抢抓新技术新产业发展先机,重点突破第三代半导体、氢能与储能、基因与生物技术等未来产业,加快推动一批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加强未来网络、前沿战略材料、深海空天开发等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发。大力推进未来产业园区建设,争取成为国家未来产业园试点。

4.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健全产业链供应链风险预警监测体系和安全评估机制,建立核心领域技术产品需求清单和供给目录,积极应对产业链供应链潜在风险。做实“链长制”,组建产业联盟,完善配套政策,发挥龙头企业“链主”作用,支持上下游协同合作,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实施供应链创新与应用提升核心竞争力行动,提升供应链金融服务能力。建立工业品供需对接常态化机制,打造工业企业供需对接平台,拓展地产品应用场景,提高本地配套率。

5.力促招商引资更大突破。坚持大招商、招大商、大员招商,加强平台招商、场景招商、基金招商、校友招商。利用厦门大学厦门科学城等创新优势招才引智赋能招商。针对专业性强的重大招商项目,创新引入既懂产业又懂投资的投行化招商模式。抢抓央企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契机,围绕4+4+6”现代化产业体系划生成一批优质项目,争取更多优质产业资源来厦落地。加强总部经济招商力度,完善总部政策,推动已落地总部企业加大在厦业务布局。积极开展境外招商,用好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试点、龙头企业返程投资和外资项目利润再投资等模式,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

(三)坚持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着力打造新发展格局节点城市

积极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巩固外循环优势,拓展内循环空间

1.充分发挥投资拉动作用。健全项目策划生成长效工作机制,加大前期研究经费保障力度,适度超前谋划新能源、新基建、交通、水利等重点领域项目,壮大项目策划储备库。提高项目可研方案和初步设计编制质量,优化立项许可、用地审批等审批服务,缩短前期工作时间。强化“晒、比、问”工作机制,推动科华恒盛创新产业园等策划项目转段开工,福厦高铁厦门北站等在建项目尽快竣工。持续优化投资结构,统筹抓好新增工业项目和存量企业增资扩产服务保障,力争工业投资增长20%以上。开放更多投资场景和机会,引导民间资本加大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投资,提高民间投资比重。

2.建设国际化综合交通枢纽。增强海港、空港、陆港枢纽功能,提升在国家综合交通枢纽规划布局中的定位。做大做强东南国际航运中心,优化东渡、海沧港区布局,加快推进翔安港区1-5#号集装箱泊位工程前期工作,加快多式联运和智慧港口建设,在内陆地区拓展布局陆地港,巩固提升国际集装箱干线枢纽港地位,力争集装箱吞吐量突破1300万标箱。加快打造国际航空枢纽,推动厦门新机场主体工程建设及空管、航司、机务维修等项目开工,加快临空经济区规划建设,推动设立空港综合保税区。提升铁路枢纽地位,推动福厦高铁建成通车,深化厦门港后方铁路通道厦漳泉城际铁路R1线前期工作,推动渝长厦高铁(赣州至厦门段)、昌厦高铁纳入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

3.加快恢复和扩大消费打造知名地标商圈,依托万象城、海上世界等核心商业综合体,发展首店经济,增强消费集聚效应。提升文旅体育等服务消费能级,推动园林植物园创建5A级旅游景区,推进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建设。创新消费业态和模式,培育壮大智慧零售、智慧养老、数字文化等消费新业态,鼓励会展、时尚、健康等消费跨界融合。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开展放心消费创建活动,塑造良好消费环境。

4.持续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扎实建设金砖创新基地,推进中俄数字经济研究中心等重大项目建设,积极探索全球发展倡议地方实践。加快打造海上合作战略支点,深化“丝路海运”“丝路飞翔”等品牌建设,支持中欧(厦门)班列稳定运营。提升自贸试验区赋能水平,加强制度型开放探索,在投资贸易便利化、口岸营商环境、金融创新与服务等领域探索形成更多厦门经验。加强外贸外资外经联动,设立新加坡等海外联络点,更好服务企业“走出去”,吸引华人华侨回国投资。做大汽车整车及零部件、新能源电池等新出口领域规模,发展跨境电商、离岸贸易、转口贸易、数字贸易外贸新业态。

5.深化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深化厦台经贸合作,用好集装箱货物过境运输业务和“一单制”试点政策,做大对台货物集货仓业务。推进台职业资格、企资质采信采认和两岸行业标准共通工作,支持台湾青年来厦实习就业创业,吸引更多台胞参与乡建乡创活动。构建厦金一体化城市生活圈,推进厦金通电、通气、通桥项目厦门侧工作,适时推动“小三通”客运复航。推进两岸文化融合和民间交流,办好海峡论坛等活动。

(四)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着力激发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突出问题导向,加强改革系统集成,提升发展效率和效益。

1.加强重点领域改革攻坚。探索开展综合改革试点。加快构建高标准市场体系,推进区域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力争在数据、资本、土地等要素领域取得突破。持续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推动国企聚焦主责主业,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努力建设“世界一流”“全国一流”企业。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壮大。实施系统集成式财政管理改革,把绩效贯穿在预算和政策管理的全生命周期,全面清理优化低效资金和政策。深化建设领域系统改革,优化招投标秩序管理,完善评定分离办法,引入更多国内外高水平设计机构,完善专家评估机制,优化代建管理和考核奖惩机制。

2.持续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在项目策划生成阶段同步谋划项目资金来源,统筹运用片区综合开发、TOD、EOD、PPP、城市建设投资基金、企业债券等投融资模式,积极争取专项资金、地方政府专项债、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制造业中长期贷款等国家政策性资金支持。盘活存量资源资产,加快全市公共停车场资源整合、产业园区资产梳理,策划发行更多REITs项目综合运用TOT、特许经营权等方式盘活高速公路、污水、管廊等基础设施。支持闲置工业厂房、低效工业园区改造提升,高效盘活各类土地房产资源。

3.持续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争创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点,争取更多上级改革事权。制定营商环境6.0方案,推出市级改进提升重点任务清单。建立健全《厦门经济特区优化营商环境条例》配套制度体系,夯实营商环境法律支撑。提升电子证照库、可信电子文件库等系统功能和应用水平,建设社保、税务等营商环境主题数据库,推动更多政务服务事项数据共享和跨部门跨区域跨层级办理

4.加快提升社会信用建设水平。完善社会信用基础制度创新更多信用应用场景,助推产业发展和社会治理水平提升,力争城市信用状况监测指数排名保持全国前列。加快信用大数据创新中心建设,积极推动公共信用数据与市场信用数据融合创新发展。完善“信易贷”厦门站功能,提升中小企业普惠性信用融资的可获得性和便捷性。提升信用就医、信用停车等惠民成效,探索开展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市民综合金融服务试点。

(五)坚持岛湾一体区域协同发展,着力打造更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加快推进岛内外一体化进程,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构建协同发展新优势。

1.纵深推进跨岛发展。统筹岛内外片区开发时序,做到成熟一片、开发一片、见效一片、配套一片。推进岛内外交通基础设施联通,加快轨道交通3、4、6号线和第三东通道建设,推动轨道交通第三期建设规划报批。做强岛内城市“主核”,加快推进滨北超级总部、两岸金融中心等核心片区开发建设,集聚科创、金融和总部经济等高能级产业。健全城市更新可持续模式,创新推进城中村改造提升。打造岛外新发展极,加快推动产城人融合。加快同翔高新城片区高端产业集聚,推厦门新能安、瀚天天成加建设; 完善同安新城、翔安新城公建配套,推动新会展中心竣工,加快同安新城市民服务中心建设;提升马銮湾新城、集美新城对创新型企业、中高端人才的吸附效应。

2.建设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加强城市整体设计历史风貌保护,加快构建城乡一体化公共交通网络,新增公共停车泊位3000个以上,高效开发利用地下空间。改造提升城市绿化景观,建设一批精品健康步道和城市公园项目。增强城市防范抵御极端天气、地质灾害、突发事件等能推动厦门城市安全气象服务保障工程建设,提升粮食、能源、供水等安全保障水平,推动翔安粮库三期工程等智慧粮仓开工加快建设福建厦门抽水蓄能电站,积极推进闽西南水资源配置工程。适度超前布局数字新基建,建设“双千兆”光网城市,加快城市大脑建设,建设城市动态人口感知库,推动交通、市政、应急等领域智慧化改造,实现城市运行全域监测和智能预警。

3.加快推进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都市现代农业,推动百利龙程等10个现代农业重点项目建设,做精做强种苗、水产等优势特色产业,探索发展共享农业、创意农业等新业态,打造乡村旅游新品牌。建设12个乡村振兴精品村、30个试点示范村,推进“五个美丽”建设,推动绿盈乡村提档升级。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促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扶持农村股份合作经济发展项目,促进农民增收。

4.加强区域协同合作。推进《厦漳泉都市圈发展规划》获批实施,加快海沧区漳州台商投资区、翔安区南安市毗邻区融合发展,推动更多符合条件的毗邻区协同发展。积极融入国家区域重大战略,加强与长三角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在科技创新、产业配套和人才交流等领域的深度合作。推动“厦门宁夏两县一镇”东西部协作,开展“厦门西藏左贡”“厦门新疆吉木萨尔”“厦门重庆万州”多层次宽领域交往交流交融。

(六)坚持绿色低碳发展,着力建设高颜值生态文明城市

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动实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1.持续提升环境质量水平。全面完成中央生态环保督察整改任务,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强细颗粒物与臭氧协同治理,力争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保持全国前列。深入实施河湖长制,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全面消除劣V类水体。建设美丽海湾,打好近岸海域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强重点直排海污染源监测监管。打造“无废城市”,加强塑料等新污染物污染防治。完善生态环境基础设施体系加快建设前场污水处理厂二期、市政污泥处置厂、生物质资源再利用工程等项目。

2.积极稳妥推进双碳工作。出台实施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各实施方案。提升能源利用效率,严格控制能耗强度。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推进终端电气化改造和电能替代提升产业、交通、城乡建设领域利用清洁能源率。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申创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巩固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提升碳汇增量,探索设立区域性碳汇交易平台。建设碳排放监平台,构建精准高效碳排放监测管理体系。

3.创新推进生态治理。积极探索生态文明建设新路径新模式新机制,力争形成更多厦门经验。创新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加快生态产品统计核算,形成生态产品目录清单,加快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推动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实施园区循环化改造,建设国家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重点城市。健全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市场体系,推进市场化治理模式创新。

(七)坚持增进民生福祉,着力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织牢扎密保障网,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1.持续扩大就业提高收入。强化就业优先,落实援企稳岗政策,确保城镇新增就业13万人以上。实施公共就业服务能力提升示范项目,加大高校毕业生重点群体就业帮扶,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做好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工作重点推进外卖平台“骑手”职业伤害保障试点。健全工资决定和正常增长机制,引导企业合理确定一线职工薪酬水平,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2.加大社会保障力度。推进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失业、工伤保险省级统筹,开展个人养老金试点。全面落实国家医保待遇清单制度,深化按病种分值付费改革国家示范点建设,推进医疗服务价格改革试点。出台《厦门经济特区社会救助条例》,稳步提高低保对象、特困对象等困难群体保障标准,探索将常住人口纳入专项救助范围。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坚持租购并举,新增保障性租赁住房4万套间,保障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住房需求。

3.加快建设教育强市。推动岛内外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推进名校长、名师培养工程,优化教师招聘选拔渠道和方式,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结合人口变化和城镇化发展趋势,建立学位供给动态调整机制,千方百计保障2023年学位供给,新增中小学幼儿园学位5.9万个以上。推动7所省级高水平职业院校和19个省级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开展普职融通试点。支持在厦高校“双一流”建设,加强市校合作,提高科研创新贡献度。

4.加快建设健康厦门。加快复旦中山厦门医院、川大华西厦门医院等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试点建设,引入更多优质医疗资源。推进岛内外医疗布局均衡,加快建设杏林医院、市妇幼保健院集美院区等项目,新增建成床位2800张。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网络,稳步提高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深化“三医”联动改革,推动“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深化“近邻+养老”模式,建立特殊困难老年人探访关爱服务机制,建设一批“长者食堂”。建设婴幼儿照护服务基础平台,支持普惠托育项目建设,新增托位2000个以上。

5.繁荣发展文化体育事业。实施文艺精品创作工程,支持厦门歌舞剧院等文艺院团改革发展,擦亮城市文化名片。举办厦门国际时尚周系列活动,推动中国电视剧大会、中国国际青年艺术周等品牌活动落户。构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成新体育中心、市青少年足球训练中心配套项目等体育设施,新建改扩建200处以上近邻运动场

6.扎实做好保供稳价。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加强蔬菜生产基地建设,稳定生猪产能。持续完善重要民生商品价格调控机制,加强价格监测预警,及时启动平价商店运营机制,确保重要民生商品货足价稳。适时启动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八)坚持兜牢安全底线,着力夯实城市安全和社会稳定基础

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及时防范化解各领域风险挑战,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

1.持续健全公共卫生体系。认真落实新阶段疫情防控各项举措,因时因势优化防控措施,保障好群众的就医用药,重点抓好老年人和患基础性疾病群体的防控,着力保健康、防重症。推进疾控机构改革,优化急救体系建设,构建与突发公共卫生应急救治体系相适应的人才储备和能力培养机制,更加有针对性地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2.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用好“一城一策”政策工具箱,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推动房地产业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加强房地联动,积极推动商业办公类项目去化,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创新安置房的安置模式,积极稳妥实施房票制度

3.提升社会治理水平。持续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全力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深化志愿服务工作,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完善近邻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机制,增强社区服务供给,提升社区治理水平。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健全矛盾纠纷源头防范化解机制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全面争创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示范市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示范城市和全国禁毒示范城市。

4.保障城市公共安全。压实各方安全生产责任,狠抓建筑施工、道路交通、燃气安全等重点领域监管,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发生。建立房屋安全长效管理机制。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强化食品、药品、特种设备和工业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严守质量安全底线。

  

  各位代表,做好2023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意义重大,任务艰巨。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中央、省、市各项决策部署,认真落实市十六届人大次会议决议,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政协民主监督、监察机关监督,高度重视市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意见和建议,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下,勇立潮头、勇毅前行,更高水平建设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努力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福建篇章、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厦门力量!

【媒体解读】改革创新聚活力 踔厉奋发开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