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成功
  • 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凯里市第三次土壤普查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凯里市人民政府 2023-12-28
    微信查看
    微信扫一扫
    收藏 查看原文

黔东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炉碧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凯里市第三次土壤普查工作实施方案》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2023年12月28日


凯里市第三次土壤普查工作实施方案

根据《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的通知》(国发〔2022〕4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全省第三次土壤普查的通知》(黔府办函〔2022〕46号)、《贵州省第三次土壤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2023年贵州省第三次土壤普查工作方案〉的通知》及《黔东南州第三次土壤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2023年黔东南州第三次土壤普查工作方案〉的通知》等文件精神,为保障我市第三次土壤普查(以下简称“土壤三普”)工作科学有序开展,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目的意义

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以下简称“土壤三普”)是国务院部署的一项重要国情国力调查,在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以下简称“土壤二普”)成果基础上,全面查清我市土壤类型及分布规律、土壤资源现状及变化趋势,真实准确掌握土壤质量、属性和利用状况等基础数据,为土壤的科学分类、规划利用、改良培肥、保护管理等提供科学支撑,也为经济社会生态建设重大政策的制定提供决策依据,是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守牢耕地红线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础,是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有力支撑,是保护环境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是优化农业生产布局助力乡村产业振兴的有效途径。

二、基本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耕地保护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遵循土壤普查的全面性、科学性、专业性原则,衔接已有成果,借鉴以往经验做法,坚持摸清土壤质量与完善土壤类型相结合、土壤性状普查与土壤利用调查相结合、外业调查观测与内业测试化验相结合、土壤表层采样与重点剖面采集相结合、摸清土壤障碍因素与提出针对性土壤改良措施相结合、政府主导与专业支撑相结合,统一普查工作平台、统一技术规程、统一工作底图、统一规划布设采样点位、统一筛选测试化验专业机构、统一过程质控,按照“政府领导、部门协作、分级负责、各方参与”的组织实施方式,开展土壤三普工作。

三、区域概况

(一)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

凯里市,简称“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辖县级市,是州府所在地,位于贵州省东部,地处云贵高原向中部丘陵过渡地段的苗岭山麓,清水江畔,地势西南高,北东低,属中亚热带温和湿润气候区,是典型的季风气候,总面积1569.69平方千米,地理位置位于东经107°40′58″~108°12′9″、北经26°24′13″~26°48′11″之间,东西最长跨度51.76千米,南北最长度44.3千米。东抵台江县,西抵福泉市,西南抵麻江县,南抵丹寨县,东南抵雷山县,北抵黄平县;东起三棵树镇南高村,西至碧波镇王义村,南起舟溪镇情郎村,北至大风洞镇都兰村。全市辖11个镇、9个街道,共208个村(居民)委员会。

(二)土地利用现状与耕地现状(国土三调数据)

根据国土三调数据,全市国土总面积1569.7平方公里(156970.06公顷或2354550.9亩),全市耕地面积27011.83公顷(405177.45亩),耕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7.20%;园地2052.98公顷(30794.7亩),占国土面积的1.30%;林地98948.91公顷(1484233.65亩),占国土总面积的63.03%;草地2033.02公顷(30495.3亩),占国土总面积的1.29%;湿地0.13公顷(1.95亩);城镇村及工矿用地12428.52公顷(186427.8亩),占国土总面积的7.91%;交通运输用地2613.07公顷(39196.05亩),占国土总面积的1.66%;水域、水工建筑和其他用地11881.6公顷(178224亩),占国土总面积的7.56%。

(三)地质地貌

凯里市地处云贵高原东侧的梯级状大斜坡带,横跨黔中丘原和黔东中低山丘陵两个地貌区,以中山、低山为主。全市平均海拔850.00m,最高海拔1447.00m,最低海拔532.00m。辖区以山地为主,其面积占全市土地面积的63.40%,丘陵占32.90%,坝地和水面仅占3.70%。地层主要有前震旦系板溪群、震旦系、寒武系、志留系、泥盆系、石碳系、二叠系、下第三系及第四系。分布最广的地层是寒武系,其次是二叠系及板溪群。主要岩石类型有板溪群的浅变质碎屑沉积岩,寒武系为主的白云岩,二叠系为主的石灰岩,泥盆系为主的砂岩,志留系为主的页变岩,其中白云岩分布最广,其次为石灰岩和浅变质碎屑沉积岩。地质构造线主要方向为北东-南西向,褶曲宽缓,断裂发育。

(四)土壤类型

根据土壤分类原则与第二次土壤普查结果,以及综合成土条件、成土过程,凯里市土壤可分为自然土、旱作土和水稻土,共有7个土类(潮土、粗骨土、黄壤、黄棕壤、石灰土、水稻土和紫色土),18个亚类,34个土属,58个土种。

四、普查内容及任务

(一)普查对象                                   

凯里市辖区范围内耕地、园地、林地、草地等农用地和部分未利用地土壤;其中,林地、草地重点调查与食物生产相关的土地,未利用地重点调查与可开垦地资源相关的土地。

(二)普查内容

土壤三普总体工作内容包括土壤立地条件普查、土壤类型普查、土壤性状普查、土壤利用情况普查、土壤数据库和土壤样品库构建、土壤质量状况分析、普查成果汇交汇总等。普查主要以完善土壤分类系统与校核补充土壤类型为基础,以土壤理化性状普查为重点,更新和完善凯里市土壤基础数据,开展数据整理分析审核,分析和成果汇总,查清土壤质量状况,特色农产品产地土壤特征,全面查清全市农用地土壤质量家底。

1.土壤立地条件普查。重点普查土壤野外调查采样点所在区域岩性特征、地形地貌、植被类型、气候、水文地质等情况。

2.土壤类型普查。以土壤二普形成的分类成果为基础,通过实地踏勘、剖面观察等方式核实与补充完善土壤类型。通过典型土壤剖面挖掘,重点普查1米内土壤剖面中砾石、黏磐、漂洗、潜育、冷浸等障碍类型、分布层次等。

3.土壤性状普查。通过土壤样品采集和测试,普查土壤颜色、质地、有机质、酸碱度、养分情况、容重、孔隙度、重金属等土壤物理、化学指标,以及满足农产品生产的微量元素。在典型区域普查植物根系、土壤动物和微生物数量、类型、分布等土壤生物学指标。

4.土壤利用情况普查。结合采样点位,重点普查基础设施条件、种植制度、耕作方式、灌排设施情况、植物生长及作物产量水平等基础信息,肥料、农药、农膜等投入品使用情况,农业经营者开展土壤培肥改良、农作物秸秆还田等做法和经验。

5.构建土壤数据库。建立标准化、规范化土壤空间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空间数据库包括土壤类型图、土壤养分图、耕地质量等级图、土壤利用适宜性分布图、地形地貌图等。属性数据库包括土壤性状、土壤利用等指标。对数据成果进行汇总管理和后期持续利用服务。

6.土壤样品库构建。依托贵州大学、省农科院等教学科研单位,构建省级土壤剖面标本、土壤样品和土壤动物样品储存展示库,保存主要土壤类型样品和主要土属的土壤剖面标本、样品和土壤动物标本。

7.土壤质量状况分析。利用普查取得的土壤理化和生物性状、剖面性状和利用情况等基础数据,分析土壤质量,评价凯里市主要农业产业的土壤利用适宜性。

8.普查成果汇交汇总。组织开展土壤普查成果汇总,包括图件成果、数据成果、文字成果和数据库成果。开展土壤质量状况、土壤改良与利用、农林牧业生产布局优化等数据成果汇总分析,提出防止土壤退化的措施建议。开展土壤利用适宜性、耕地质量、区域土壤特征评价,并提出相应对策措施。

(三)普查任务

根据《2023年贵州省第三次土壤普查工作实施方案》以及省、州、县三级事权分工任务划分,县级主要任务是负责本级的技术业务培训;完成表层样点外业校核及样点调查;外内业质量控制;完成相关普查成果汇交汇总,编制成果。

1.宣传培训。根据省、州土壤普查培训内容要求,市土壤普查办负责对镇(街道)普查人员进行1期业务培训和技术指导,各镇(街道)3幅以上宣传标语。

2.土壤图野外校核。对凯里市二普土壤图进行校核和标准化,实现土种名称全国统一,并更新到凯里市土壤图上。工作内容涉及图斑界线和类型的校核,野外调查土壤图校核工作完成后,依据工作底图和记录文档,完成二普土壤图图斑界线和图斑土壤类型的修订。

3.外业样点普查。凯里市第三次土壤普查总计布设样点数924个,其中:土壤表层样点布设880个(耕地749个,园地54个,林地64个,草地13个),土壤剖面样点布设44个。

4.编制成果应用。主要成果有数据成果,数字化图件成果,文字成果,数据库成果。

五、技术路线与方法

(一)技术路线

以贵州省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布设下发的工作底图和调查采样点位为基础,组织专业队伍进行外业定点表层样点和剖面样点信息进行统一校验核实、调查取样、挖掘典型土壤剖面,土壤样品编码后送到样品制备单位统一制样,样品制备单位再统一流转给专业检测机构进行测试化验,检测机构从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实验室名录中选择。建立质控体系,成立凯里市质量控制小组,质控人员全程参与土壤普查外业工作质量把关,全面引用“电子围栏”,按照通过“一点一码”跟踪管理,保障点位准确性,加强监督和指导采样技术流程,参考“评土比土”法,把握样品质量,使用手持终端设备集成APP中的电子表格完成调查信息记载工作,提升数据质量和调查准确性,全面开展质控组人员对内业化验检测的数据进行交叉审核,提升检测数据的准确性。

(二)技术方法

1.土壤图野外校核。野外调查前,将市级土壤图和1:1万三调土地利用现状图的矢量图斑界线叠加在10m分辨率卫片、10m分辨率DEM、1:25万地质图上,形成三幅工作底图,按照1:1万比例尺进行分幅打印,作为野外土壤图校核的工作底图。工作内容涉及图斑界线和类型的校核,野外调查土壤图校核工作完成后,依据工作底图和记录文档,报贵州省农业科学院组织土壤制图专业力量进行二普土壤图图斑界线和图斑土壤类型修订。

2.调查采样。组织技术力量参加省级统一组织外业调查与采样培训,并全面开展全市外业调查与采样培训,培训出能够满足外业调查与采样的合格技术队伍。根据省三普办统一布设的样点和调查任务,按照统一的采样标准,确定具体采样点位,调查立地条件、土壤类型和土壤利用信息,采集表层土壤样品、典型代表剖面样等。表层土壤样品按照S型或梅花型等方法混合取样,一个样品采集多点(梅花型采样不少于5点、S型采样不少于15点)的混合样,剖面样品采取整段采集或分层取样。

(1)野外调查人员。调查采样队人员组成:4—5人。技术领队1名,具备土壤学专业背景且通过土壤三普技术培训考核,负责技术把关;技术向导1名,当地一线农技人员,与农户对接,兼任市级质控,协助立地条件调查等;采样人员1—2名,协助采样;驾驶员1名,负责驾驶野外工作车。

(2)野外调查装备。图件文献类:野外调查与采样技术规范、预布设样点分布图、土壤图、土地利用现状图、遥感影像、地形图、行政区划、交通图等。摄录装备与集成软件类:无人机、手持终端等。采样工具类:不锈钢制铁锹、十字镐、竹木类或聚四氟乙烯内衬的采样工具、环刀与环刀托、橡皮锤、不锈钢刀具、塑料材质刀具等。辅助材料类:样品标签、布袋、塑料自封袋、固定容器(塑料盒、塑料瓶或木盒等)、蛇皮袋、记录本、记号笔、手套、样品箱等。生活保障类:医用外科口罩、常规和急救药品等。

(3)样点野外定位。样点定位:通过调查采样APP,导航样点点位。代表性核查:核查电子围栏内土地利用类型等,需与样点信息一致。采样点选择:在电子围栏内选择样点,耕地、园地选在田块中央,降低建筑、道路、田坎、坑塘、沟渠、防护林等的影响,选择人为影响较弱的地方。

(4)样点边界核实。若电子围栏内样点不符合要求,需在同一土壤类型图斑内,进行预设样点调整。平地、坝地平缓地区:最大调整距离一般在电子围栏边界外200cm以内,土壤类型空间差异相对较小。山地、丘陵起伏地区:最大距离一般在电子围栏边界外100cm以内,土壤类型空间差异随地形起伏变化较坝地大。样点调整信息上报与审核确认:收集样点电子围栏内采样不符合要求的文字、照片等材料、调整后样点的经纬度、土地利用类型、照片等信息,上报三普办审核确认。

(5)成土条件调查。调查基本信息:样点编码、行政区域、地理坐标、海拔高度、采样时间、天气状况、调查人所属单位信息等。调查地表特征:侵蚀状况、基岩出露、地表砾石,地表盐斑、地表裂隙等。调查成土环境:气候、母岩母质、地形地貌、植被特征等。土地利用情况:土地利用类型、耕地生产情况、园地生产情况、林地、草地生产情况等。

(6)表层土壤采样。表层土壤混合样品主要采用棋盘法和蛇形法。棋盘法:地势平坦、地形开阔、土壤理化特征变异大的样地,以布设样点为中心,按棋盘法取10个以上点样后混合。蛇形法:地势不平坦,土壤不够均匀的地块,以布设样点为中心,按蛇形法取10个以上点样后混合。采样深度园地0—40cm,其他类型0—20cm,有效土层厚度不足20cm的,以实际土层厚度为准。采样量:去除地表秸秆、粗根和砾石等,混合均匀,采用“四分法”舍去多余样品,留取3kg,设置为平行样的点位取样量为5kg,装入布袋。渍水土壤:样品装入塑料袋自封袋,两袋放入布袋。耕层厚度观测:仅针对耕地样点。挖掘到犁底层,测量记录耕作层厚度,无明显犁底层的,调查询问农户实际耕作深度。

表层土壤容重样品。确定取样点:沿地块对角线的三个邻近混样点作为容重样取样点,三个平行样。压入土壤:选取地表平整处,移除地表杂物,削去地表3—5cm厚土壤后取样,将环刀托套在环刀无刃口的一端,环刀刃口朝下,借助环刀柄和橡皮锤均衡地将环刀垂直压入土中,在上面刚触及环刀托顶部时,即停止下压环刀。取出环刀:把环刀周围土壤轻轻挖去,并在环刀下方切断,取出环刀。修整环刀样:用刀削平环刀两边的土壤面。样品装袋:将环刀内的土壤样品推出,装入自封袋中,每个容重样品单独使用自封袋盛装,三个平行样品集中装入单独的自封袋中,并粘贴样品标签,标注容重样。

表层土壤水稳性大团聚体样品。确定对角线三个邻近的混样点作为表层土壤水稳性大团聚样品取样点。采样深度与混合样品采集的要求相同。采样时土壤湿度不宜过干或过湿,应在土壤不粘锹、经接触不变形时采样。采样时避免土块受挤压,以保持原来的结构状态。剥去土块外面直接与土锹接触而变形的土壤,均匀地取内部未变形的土壤约2kg,设置为平行样的分两份共采集4kg,置于固定容器(硬质塑料盒、广口塑料瓶、木盒或白铁盒等)。

表层土壤样品标签与运输及暂存。样品标签:一式两份(蓝牙打印机野外现场打印)。混合样品布袋口外围一个(与袋口相连的基底上)袋内一个(微型自封袋封装)。容重样品自封袋内外各贴一个,三个平行样可集中至一个大自封袋中。水稳性大团聚体样品固定容器内(塑料盒、塑料瓶或木盒)内外各贴一个。样品运输:分批及时寄送样品制备实验室,填写样品交接表。暂存:取样后,寄送前,若此期间时间过长,为避免土壤发霉等情况,需保持土壤样品与空气处于通气状态。

(7)剖面土壤调查与采样。剖面挖掘应遵循以下原则:基于若干观察剖面反复核查而确认的剖面挖掘地点,应该在景观部位、土壤类型、土地利用方面具有代表性;观察面应向着阳光照射的方向,避免出现阴影遮挡;观察面上部严禁人员走动或堆置物品,以防止土壤压实或土壤物质发生位移而干扰观察和采样;挖出的表土和心底土应分开堆放于土坑的左右两侧,观察完成后按土层原次序回填,以保持表层的地力。

平整的耕地区。在相对平整的坝地、微起伏的缓坡、梯田、园地,剖面尺度为1.2 m(观察面宽)×1.2~2.0 m(观察面深;如遇岩石,则挖到岩石面以下 10 cm 处)×2—3 m(水平面长,为了拍摄照片)。起伏山地区。受地形和林灌植被的影响,在无法选取相对平缓、植被少遮挡的样地挖掘剖面时,可以选择裸露的断面或坡面作为剖面挖掘的点位,但是为了保证剖面的完整性和样品免受污染,自然断面或坡面上修葺的剖面,应尽可能向坡面或断面内部延伸20~40cm,直至裸露出新鲜、原状土壤。

剖面照片拍摄。标准剖面照作为土壤单个土体的“身份证件照”,直观地反映了土壤的发生层及其形态学特征,是野外认识和理解土壤发生过程和土壤类型的直接证据。因此,标准剖面照应当清晰、真实、完整地呈现土壤形态学描述特征,并做到描述记录与之相对应。标准剖面照的具体要求如下:剖面挖掘完成后,由左边1/3~1/4 宽度用剖面刀自上而下修成自然结构面,右边的部分保留为光滑面。凹凸不平的自然面,直观反映了土壤不同的发育阶段形成的土壤结构、质地、新生体类型及其差异,以及根系丰度、孔隙状况、土壤动物痕迹等;相对应而言,右边光滑面更加清晰地反映了土壤发生层厚度、边界过渡特征、颜色差异、紧实状况等特征。自上而下垂直放置和固定好帆布标尺,剖面摄影时镜头尽可能与观察面垂直。摄影者可能需要趴在地面进行拍摄,保持镜头视角与剖面方向水平、居中。拍摄的照片包括全剖面照片和各个发生层照片、局部新生体特写照片、侵入体或土壤动物活动痕迹照片等。晴天拍摄要注意遮住观察面的阳光,避免曝光过强,影响画质,并避免出现部分阴影。剖面照片建议用专业相机拍摄,如果用手机拍摄,必须用外业 APP 集成的摄影模块,避免出现颜色失真。

剖面挖掘、拍照完毕后,对土壤发生层次进行划分,并对各个发生层进行命名。

(8)比土评土。通过把调查采集的比样标本按照暂拟的分类系统全部摆开,对照记载表及分析化验结果,并参照野外调查获得的群众访问资料,依据成土母质、层次颜色、土壤pH、生长作物种类、生产情况、肥力水平、存在问题及利用改良途径等,对每一个土壤类型进行认真的讨论与评比。

(9)野外勾图。经过野外土壤类型、分布、主要剖面形态等综合研究后,利用二普土壤类型图,在遥感影像上确定土壤类型、剖面点位置、土壤界线,从而全貌的反映出调查区土壤在地理上的分布规律和区域性特征、特性的过程。为了确定土壤分布界线而设置定界剖面,要求能确定土壤类型即可,一般可用土钻打孔,不必挖坑,但数量比检查剖面还要多,定界剖面只适合大土壤图调查绘制中采用。野外勾图采取踏勘和详查进行。踏查:又叫路线调查,即对调查地区进行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概略性调查;详查:又叫定点详细调查,在踏查工作完成以后,根据所要求的比例尺精度,在野外进行定点详细调查。野外勾图作为土壤调查制图的依据。

(10)质量控制。成立质量控制组,质控组成员为市农业农村局中级农艺师以上技术人员,具有土壤学背景或土肥站工作经历,全面参与国家或省级“三普办”组织的土壤普查相关技术培训学习考试合格,实行持证上岗。质控组成员全程参与和跟踪第三方土壤普查工作,对普查工作质量把关负责,实行追责问责制,按照谁把关谁负责,谁签字谁负责的原则,全面加强第三方普查工作的监督和技术指导,严格要求第三方技术人员按照技术规范开展调查采样。

遴选第三方要求:为保证凯里市第三次土壤普查质量,从源头抓好质量控制,遴选第三方单位的相关参与土壤普查的技术人员必须全面参与国家或省级“三普办”组织的土壤普查相关技术培训学习考试合格,实行持证上岗,须有技术骨干人员15人以上,表层土样普查,每个采样组至少有2名具有土壤学背景获本科文凭,具有一定土壤外业实操工作经验的技术人员参与实施,其单位必须政治意识强,有大局观,有社会责任感,能担当,有较强的相关物质基础和经济实力。

内部质量控制。主要针对普查化验检测数据及成果数据上报,市质控组分组对土壤普查化验检测数据进行审核,然后开展质控交叉审核,对有疑问化验检测数据,进行会审后,交化验检测部门复审复检,再确认无疑后为合格数据,对相关成果重点数据通过省州专家答疑校正合格后进行报送,全面保障化验数据、成果数据的准确性。

外部质量控制。一是加强普查人员的专业知识素养与外业工作应变处置能力培训,通过国家和省三普办组织的对普查人员开展持续性、系统性、专业性多次的土壤普查技术培训和考核合格,提升质控人员实操能力。二是质控小组全程参与第三方野外普查工作,对普查过程和普查质量把关,严格样点定位与信息描述质量控制,定位引用“电子围栏”,信息描述基于手持终端设备APP中电子表格来完成。三是加强土壤样品采集质量控制,对土壤普查样品按照普查采集技术规范管控质量,并采取抽样核查管控质量,市级质控组野外调查上报数据应不低于本市采样任务的5%。现场检查市级质控组抽检不低于本市普查点位的5%。争取专家组质控,针对疑难问题,各质控小组向质控组组长咨询答疑,若不能解决,及时向省市专家请教答疑。四是加强普查样品交叉检查,样品采集完成后,在移交实验室制样前,每次样品移交转移,必须认真填写样品移交表格,做到“样品有数、无一遗漏、责任到人、遗失可查”。五是加强数据质量控制,外业调查描述信息数据,基于手持终端设备APP填报,除软件自带完整性核查以外,市级质控人员现场监督外业描述信息,市级质控组开展随机抽查,严控填报质量。

质量问题处理。质控人员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应及时向第三方普查责任人指出,并根据问题的严重程度责令其采取适当的纠正和预防措施。如果采样小组或采样单位存在未在规定点位采集样品、未按规定方法采集样品、采样量未达到规定要求、样品标识不清等严重质量问题,应分别采取以下措施:

对采样小组:质控控制小组应将发现严重质量问题采样小组的现场检查比例提高一倍。如仍然发现存在严重质量问题,应要求该采样小组重新采集最近两次检查期间采集的所有样品,或安排其他合格的采样小组重新采集相关样品。如未发现新的严重质量问题,该采样小组应重新采集本次发现有严重质量问题的所有样品。

对采样单位:质量控制组应将发现严重质量问题采样单位的现场检查比例提高两倍。如仍然发现存在严重质量问题,应要求该采样单位重新采集最近两次检查期间采集的所有样品,或安排其他合格的采样单位重新采集相关样品。如未发现新的严重质量问题,该采样单位应重新采集本次发现有严重质量问题的所有样品。

(11)技术要点与问题分析。景观照片。若手遮挡镜头,景观将被部分遮挡;拍照未聚焦时,照片模糊;注意各方向照片拍摄,避免画面太暗;注意东南西北方向景观照与样点照片顺序混乱。混合样品。取样时,需确保不同深度的土壤体积占比较近,可先挖好20cm或40cm深度的土坑后再行取样;为避免土壤污染,需要竹木类或塑料类工具取样,或接触铁锹的样品舍去;所有混合样点挖好后,均需拍照上传。

(12)样品交接。样品临时放置场所选定。采样单位在市内选定样品临时放置场所,采样小组每天完成野外采集后,将样品送至规定的临时放置场所,对样品逐一核对;重点检查样品标签、样品重量、样品数量、样品包装袋等,如有缺项、漏项和错误,应及时补齐、补采。样品采集好后,采样单位及时将样品送至“省三普办”指定的样品流转与制备单位,样品运输必须保证样品安全和及时送达,运输过程中应使用样品箱,并严防破损、混淆或玷污;交样人和收样人均需清点核实样品,记录交接信息,打印交接记录表,双方签字并各自留存一份。  

3.测试化验。按照国家三普办统一的样品制备和测试化验方法,由化验检测单位对土壤样品开展标准化前处理,进行物理、化学等性状指标测试化验。

4.数据汇总。省三普办遴选的有资质的贵州省农业科学院承担凯里市土壤空间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建立,集土壤普查空间、属性、文档、图件、影像等信息于一体的土壤三普数据库。

5.质量校核。统一技术规程,采用土壤三普工作平台开展全程质量控制。外业调查采样实行“电子围栏”航迹管理、样点样品实行“评土比土”和编码溯源等方式进行质量控制;内业测试化验采用平行样、盲样、标样、飞行检查等手段开展质量校核,化验数据实行分级审核,县级由质控组指定专人对全部化验检测数据进行初审核,然后由质控组成员再进行交叉审核,对存在疑问的数据,交由质控组成员会审后提交化验检测单位复核复检,数据审核采用设定指标阈值进行质控,保证普查质量。

6.成果汇总。采用多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等现代统计方法,对土壤性状、土壤利用等数据进行分析;利用数字土壤模型、数字高程模型、机器学习等方法进行数字制图,进行成果凝练,形成工作总结。

六、普查主要成果

(一)数据成果

形成凯里市土壤类型、土壤理化性状和典型生物性状指标数据清单、形成土壤退化与障碍数据、后备耕地资源、后备耕地资源、土壤宜机化专题土壤数据,适宜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面积数据,包括基础数据、过程数据、成果数据。

(二)数字化图件成果

形成分类普查成果图件,主要包括土壤类型图、土壤属性图集、土壤农业利用适宜性评价图、耕地质量等级图、县级土壤采样点分布图、土壤酸化分布图等。

(三)文字成果

形成各类文字报告,主要包括土壤三普工作报告、土壤三普技术报告、数据专题分析报告、土壤质量评价报告、土壤适宜性评价报告、可垦耕地资源分析报告、退化耕地与改良利用报告、凯里市土壤、市级自验报告等。

(四)数据库成果

形成土壤普查数据、图件和文字等土壤三普数据库,包括数据库构建、数据库管理和数据库应用、出版《凯里市土壤》等。

七、进度安排  

(一)动员部署。2023年9—10月,启动土壤三普工作,成立凯里市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领导小组及技术小组,开展动员部署,编制《凯里市第三次土壤普查工作方案》,报州组织评审,报省备案。

(二)技术培训。2023年10—11月,组织市级技术实施组和外业调查采样专业队伍,开展技术培训。

(三)遴选第三方。2023年11—12月,完成土壤普查第三方遴选工作;组织第三方开展外业准备工作。

(四)外业调查采样。2024年1—3月,组织专业队伍开展外业调查采样,实时在线填报相关土壤普查信息,开展土壤样品科学储运等工作,完成外业调查采样任务。

(五)样品流转。2024年4月,完成土壤样品科学储运至第三方检测机构。

(六)测试化验。2024年5—6月,第三方检测机构样品制备、测试化验,配合做好数据审核,完成内业测试化验任务。

(七)成果总结。2024年7—8月,完成土壤普查工作绩效评价,完成工作总结、技术总结,按要求及时上报相关材料。

(八)项目验收。2024年10月完成,根据本普查实施方案任务清单和汇交普查成果,申请省“三普办”组织专家按照普查技术规程和质量标准对实施的任务清单和普查成果开展验收及工作绩效评价。

八、经费概算

根据《2023年贵州省第三次土壤普查工作方案》要求,县级财政负责本级宣传、技术培训、表层样点外业校核及调查采样、土壤普查办公耗材、保密设备采购(保密电脑、打印机、硬盘等)、外业质量控制、成果转换等经费支出。通过预算,凯里市第三次土壤普查需要市财政投入资金212.3万元,其中外业调查与采样费用96.8万元、成果汇总编制费用102.5万元、市三普办工作经费13万元。

九、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保障

为保障全市第三次土壤普查工作按时、高效完成,成立凯里市第三次土壤普查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其组成人员如下:

组  长:龙安平  市委常委、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副组长:杨胜辉  市城镇排水服务中心主任(抽调市政府

办公室)

杨红敏  市农业农村局局长

徐业海  市自然资源局局长

成  员:付贞进  市发展改革局副局长

赵  黎  市财政局副局长

王  云  州生态环境局凯里分局副局长

杨  华  市水务局副局长

阳南宁  市统计局副局长

陈安忠  市林业局副局长

吴厚勇  市气象局副局长

杨小龙  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主要负责同志

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全市土壤普查的具体组织、协调、调度、督导等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市农业农村局,杨小龙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市土壤肥料站具体负责办公室日常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如有变动,由成员单位接任此项工作的同志自然更替,不另行发文,工作结束后小组自动解散。领导小组和领导小组办公室不刻制公章,因工作需要需印发有关文件,由市农业农村局代章。

(二)强化技术保障

1.成立技术实施小组。成立凯里市第三次土壤普查技术实施小组,技术小组成员原则由市、镇(街道)具有土壤学背景或种植业农业专业类别的技术骨干组成,重点负责外业调查采样的技术把关和质量控制,严格落实外业调查采样的技术规程,对土壤普查工作质量进行全程控制。技术小组名单如下:

组  长:杨德智  市土壤肥料站站长、农艺师

副组长:殷宗发  市土壤肥料站副站长、农艺师

成  员:胡富伟  市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高级农艺师

刘茂桃  市农业科教与农村人才服务中心主任、

农艺师

张卫书  市经济作物推广站站长、高级农艺师

杨春华  市农业农村局种植业科负责人

张金祥  市农业生态与农村人居环境服务站、农艺

吴顺先  市农业机械化管理科科长

曾祥梅  市自然资源局调查监测科工作员

龙英国  市森林资源站站长

陈  文  市水资源科科长

姜泽琴  市统计局工作人员

顾  平  市土壤肥料站农艺师

吴汉兰  市土壤肥料站农艺师

张  华  市土壤肥料站助理农艺师

何建荣  市土壤肥料站助理农艺师

胡桂琴  市土壤肥料站助理农艺师

罗仕超  三棵树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负责人

杨昌文  凯棠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负责人

吴品文  旁海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负责人

赖梦华  湾水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负责人

韦军斌  龙场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负责人

高元坤  万潮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负责人

龙玉红  炉山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负责人

谢发科  大风洞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负责人

吴朝彬  舟溪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负责人

罗  涛  碧波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负责人

付善江  下司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负责人

杨胜琼  大十字街道城镇建设交通和生态环境

服务中心负责人

申治梅  西门街道城镇建设交通和生态环境服务中心负责人

钟方荣  城西街道城镇建设交通和生态环境服务中心负责人

潘  龙  洗马河街道城镇建设交通和生态环境

服务中心负责人

明传林  湾溪街道农业综合服务中心负责人

刘学刚  鸭塘街道农业综合服务中心负责人

龙章境  开怀街道农业综合服务中心负责人

文  介  白午街道农业综合服务中心负责人

刘泽双  白果井街道农业综合服务中心负责人

工作职责:技术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市土壤肥料站,杨德智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办公室日常工作,所有成员负责土壤普查技术指导工作。按照专业化、标准化、规范化技术要求开展普查工作,严格质量控制,解决普查工作中的技术难题,按时完成普查任务。

2.成立质量控制组。为加强土壤普查的质量控制工作,全面落实普查质量控制责任到人,市农业农村局成立土壤普查质量控制组,质量控制组成员为中级农艺师以上或具有土壤学背景的技术骨干,参与国家或省级三普学习培训并考试合格获证,实行持证上岗,全程参与第三方野外普查质量控制工作,监督和指导第三方全面按照技术规程和技术要求开展普查工作。普查质量控制实行追责问责制,谁把关谁负责,谁签字谁负责,严格落实普查点位地块土壤类型、地形地貌;详细勾绘土壤草图、认真核实所勾绘土壤草图边界;合理布设采样地块采样点数;把控采样深度、采样方法、采样重量;监督和核实调查记载信息;实行“一点一码”普查员登记签名管理,实现溯源追踪追责有据,质量控制组人员如下:

组  长:杨德智

成  员:胡富伟、刘茂桃、殷宗发、顾  平、吴汉兰、张  华、

何建荣、胡桂琴

根据普查工作需要,质量控制组按片区细化具体人员配置,进行包片负责开展质量控制工作,全市细化为四个质量控制小组,每个质量控制小组由1名市农业农村局质控人员任组长,所涉及镇(街道)农服中心负责人为成员,组长为质控负责人,成员为引路和调查联络人员。质量控制小组细化如下:

(1)第一普查质量控制小组

组  长:杨德智

成  员:刘茂桃、杨胜琼、申治梅、钟方荣、潘  龙、龙章境、 

刘泽双、罗仕超

负责大十字街道、西门街道、城西街道、洗马河街道、开怀街道、白果井街道和三棵树镇普查质量控制工作。

(2)第二普查质量控制小组

组  长:殷宗发

成  员:吴汉兰、明传林、杨昌文、吴品文、赖梦华、韦军斌

负责湾溪街道、凯棠镇、旁海镇、湾水镇和龙场镇普查质量控制工作。

(3)第三普查质量控制小组

组  长:顾  平

成  员:胡桂琴、龙玉红、谢发科、罗  涛、付善江

负责炉山镇、大风洞镇、碧波镇和下司镇普查质量控制工作。

(4)第四普查质量控制小组

组  长:何建荣

成  员:胡富伟、张  华、刘学刚、文  介、高元坤、吴朝彬

负责鸭塘街道、白午街道、万潮镇和舟溪镇普查质量控制工作。

3.依托专家指导组。依托贵州大学、省农业科学院等单位为技术实施指导单位,相关专家人员为专家组成员,负责凯里市土壤普查重要技术与研究、普查实施方案审核、土壤样点校核、外业调查工作培训、表层样点的线上线下咨询、成果清单形成审核、成果形成把关等技术指导。

(三)强化经费保障

根据《2023 年贵州省第三次土壤普查工作方案》要求,县级承担本级技术培训、表层样点外业校核及调查采样、内外业质量控制、数据成果、数字化图件成果、文字成果及数据库成果等经费。市财政要安排足额配套资金,按照承担的工作任务、进度安排,分别将经费纳入相应年度预算予以保障,并加强监督审计。

(四)做好宣传引导

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和自媒体等渠道,大力宣传土壤普查对耕地保护和建设,促进农产品质量安全,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提高全社会对土壤普查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营造良好氛围。采取多种方式加强宣传,各镇(街道)户外宣传标语不少于3条,全市新闻报道不少于2次。

(五)严格安全保障

严格执行国家信息安全制度,建立并落实普查工作保密责任制,参与普查涉密环节的工作人员必须做好保密性措施,并签订相应的保密协议,在数据上传、审核、分析、汇总和制图等土壤普查各环节上注意信息的保密性,确保普查信息安全。从业单位要严格执行安全生产相关规定,做好土壤普查内外业工作安全保障措施。